close

周根榮轉產苗木栽培種植 李晨韻 攝周根榮轉產苗木栽培種植 李晨韻 攝
  中新網嘉興12月6日電題:浙江嘉興農民拆豬棚謀新路 氣清水凈幸福感倍增
  記者 趙曄嬌 見習記者 吳洪
  “轉產之後,空氣好了,河水清了,我們幸福感也強了。”6日,周凌峰站在浙江省嘉興市新豐鎮竹林村上百畝的綠色苗木種植地前表示,他父親周根榮曾是該村最大的生豬養殖戶,後來配合政府“三改一拆”工作,帶頭拆除豬舍,並轉產苗木栽培種植。
  周根榮從1985年開始從事生豬養殖,是竹林村有名的生豬養殖大戶。豬舍面積有3650.2平方米,存欄母豬138頭,年出欄生豬2500餘頭,年平均收入40-50萬元,生活也算寬裕。
  “父親養了這麼多年豬,賺了不少錢,但是村裡的環境卻很糟”,周凌峰皺著眉說起,兩年前村裡有上千生豬養殖戶,污水隨處排放,那臭味讓過來的朋友聞了都忍不住捂著鼻子。
  周凌峰道出了嘉興生豬養殖業曾經的狀況。
  記者瞭解到,2012年,嘉興市生豬飼養量達734.19萬頭,占浙江省近1/5,嘉興市農經局副局長張榮根表示,這已遠遠超出了環境承載力,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畜禽養殖排泄物處理設施水平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
  為此,嘉興市鐵腕推進生豬養殖業轉型,結合浙江省“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等專項行動,通過源頭控量、科學治理、監管服務等舉措開展工作。
  張榮根說,減量是首要任務,按照嘉興市318萬畝耕地的環境承載力和450萬常住人口的消費需求核算,確定了將該市生豬存欄量控制在150萬頭以內、力爭控制在120萬頭以內的減量目標。
  此外,為了逐步實現區域生豬養殖減量提質和養殖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確保養殖污染物達標排放,嘉興市全面開展禁、限養區劃設工作,目前7個縣(市、區)均已依法劃定禁、限養區,劃定禁養區總面積2339.67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58.9%。
  周根榮養殖場所在的區域就是禁養區,這意味著養豬場要面臨關閉,並且養殖設備、種豬處理將帶來60餘萬元的損失。
  幾番考慮後,養殖大戶周根榮毅然決定配合政府“三改一拆”工作,帶頭簽協議,拆除豬舍,按時完成全部豬舍的拆除工作。
  據悉,兩年內,嘉興市拆除違建豬舍1500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從2012年的273.1萬頭下降到目前的120萬頭以內;死亡動物工業化處理能力達到2.5萬噸,能夠完全滿足市域內處理需求;生態循環養殖理念廣泛傳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7%以上。
  “堵”住了污染源頭後,政府配套性地展開“疏”的工作。
  在促進養殖戶轉產轉業方面,張榮根說該市農經局是“兩手抓”。一方面,通過拍攝專題片、編印資料、樹立典型等,宣傳轉產轉業事例,堅定農戶轉產轉業信心。另一方面,通過免費培訓、項目推介、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導退養農民從事高效種植業或者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
  在拆除違章豬場後,周根榮就結合自身實際和市場需求,積極探索轉產轉業新路子。
  不久,周根榮成立嘉興市綠森園藝有限公司,通過利用自家承包地和向周邊農戶流轉土地,從事香樟、櫸樹和紫薇等苗木的栽培種植。目前公司種植基地規模有100餘畝,栽培師傅、養護工人26餘人。
  “現在一年的收入比養豬的時候少了一半,但苗木種植是長期性的,今後利潤會漲起來”,周根榮笑著說,看著轉業也成熟了,現在村裡的環境也適宜養老,就把擔子遞交給兒子。
  “轉產之後,空氣好了,河水清了,我們幸福感也強了”,周凌峰站在百畝的綠色苗木種植地前發出這樣的感慨,他說村裡其他養殖戶也紛紛轉產到種植生薑、大棚蔬菜等,都享受政府補貼,並且還提供技術支持。
  “下一步,我們打算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周凌峰說他們與有意種植苗木的轉產轉業養殖戶簽訂種植協議,提供苗木及種植技術,實地指導,保護價+協議價收購的方式,幫助他們轉產轉業,實現共同致富。
  這不僅僅是個例。
  嘉興平湖市曹橋街道野馬村村民陸蠶良,之前建有生豬養殖場2800平方米,如今也華麗轉身,把養豬場建成先期1.6萬多平方米的鋼管蘑菇大棚,成為村裡最大的蘑菇基地。他也認為養豬行業污染太大了,不能以自己的利益破壞子孫後代的生活環境。
  據統計,自去年以來,嘉興市累計投入轉產轉業項目資金達30億元,幫助8萬多退養農民順利實現了轉產轉業。今年前三季度,嘉興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5元,同比增長10.2%,收入水平繼續居浙江省首位。(完)  (原標題:浙江嘉興農民拆豬棚謀新路 氣清水凈幸福感倍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d41ldrn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